中医药文化产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医保健 > 中医药文化产品

冬春季节,预防面瘫!

发布时间:2022-10-20     浏览量:

《黄帝内经》称“风者,百病之长也”,即风邪是所有外部致病因素中的首恶。冬春季节风寒袭扰,如若防护不及加之免疫力低下,容易出现“面瘫”,也称“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

病因病机

中医观点:《灵枢·经筋》云:“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面瘫主要是因面部脉络受损或痹阻所致的以口眼㖞斜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中络,或气血痹阻,或痰浊阻滞经络,筋脉松弛而发病。故面瘫又被称为口歪(喎)、口喎僻,俗称吊线风。

西医观点:面瘫由感染、特发性(常称Bell麻痹)、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导致面部肌肉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或向一侧歪斜、目不能闭合、多单侧患病等症,被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

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发病季节以冬春较多。

    2、急性起病或无任何征兆发现口角歪斜,进食卡塞。70%的患者于1~3日内病情达高峰,少数5-7日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在治疗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较少见。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等。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面瘫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鉴别诊断

周围性面瘫与中枢性面瘫的鉴别:周围性面瘫者瘫痪一侧面部表情运动不明显,而中枢性面瘫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并且常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面瘫和脑中风的鉴别:二者初起时有相似症状,均有面部歪斜的表现。所以面瘫也有“小中风”之说。中风引起的面瘫症状,患者多表现为口舌歪斜,即舌头和面部出现歪斜,而眼睑的闭合功能多数不受影响,并且一般额纹不会变浅或消失。但对于神经炎引起的面瘫,最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也就是口角和眼出现歪斜,舌头活动正常。此外,中风引起的瘫痪,除面部瘫痪以外,往往还伴有上、下肢的偏身瘫痪,并且患者可能出现言语不利等症状。

一、特色疗法

1、体针

(1)急性期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随症配穴:舌前2/3味觉丧失加廉泉;听觉过敏加听宫。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从神庭、印堂、水沟至承浆,这些穴位在人体面部正中线上称为中线;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在面前旁正中一条线上,称为旁线;太阳、下关、颊车在面部侧面的一条线上,称为侧线。始终以三条基本线上的穴位为主穴。随症配穴:眼睑闭合不全取攒竹、鱼尾穴,鼻翼运动障碍取迎香穴,颏肌运动障碍取夹承浆穴。针刺0.5~1.5寸,采用平补平泻、间断快速小幅度捻转手法,200转/分,捻针2分钟,间隔留针8分钟,重复3次,留针30分钟。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成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3)联动期和痉挛期治法:培补肝肾、活血化瘀、舒筋养肌、息风止痉。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随症配穴:若面肌跳动选行间、阳陵泉,采用泻法;若面肌萎缩则选用脾俞、三阴交穴针灸治疗,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若出现倒错或联动,可以采用缪刺法(即在针刺患侧的同时配合刺健侧),根据倒错或联动部位选用太阳、下关、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巨髎、地仓、颊车等穴,还可配合艾灸或温针灸或者热敏灸治疗。随证配穴:风寒袭络证加风池、列缺;风热袭络证加大椎、曲池;风痰阻络证加足三里、丰隆;气虚血瘀证足三里、膈俞。

2、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三对穴位。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电针时间约30分钟。

3、脐针

取象思维”又称“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构建中医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取患者所患病痛的部位及相关体征的象进行类推取卦治疗,采用水局、木局、健脾三针、雷风相薄、生阳三针等针法,疗效确切。

4、灸法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太阳、下关、翳风、承浆、阳白、鱼腰、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印堂、巨髎、夹承浆等面部穴位,采用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温针灸或者热敏灸等方法。每次施灸约20分钟。

5、拔罐

适应于风寒袭络证者。选取患侧的阳白、下关、巨髎、地仓、颊车等穴位。采用闪火法,于每穴位区域将火罐交替吸附及拔下约1秒钟,不断反复,持续3-5分钟左右,以患侧面部穴位处皮肤潮红为度。每日闪罐1次,每周治疗3-5次,疗程依病情而定。

6、穴位贴敷

中药配方药粉撒于风湿止痛膏上,贴敷患处,或交替贴敷于下关、颊车、地仓、太阳、阳白、翳风等穴,或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等穴。每2~3日1次。

7、耳穴疗法

主穴:面颊、肝、口、眼、皮质下;配穴:肾上腺、脾、枕、额。主穴配穴各选2~3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每日自行压耳穴3次,3~5日换压另一侧耳穴。注意用力适度,防止损伤耳廓皮肤。

8、面部自我功能康复

患者可用热毛巾热敷耳后和面颊部位,热敷可改善面神经的供血,帮助恢复;可用手按摩脸部、耳后和颈部,沿着肌肉下垂的反方向向上推按,不仅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也有助于促进面部肌肉恢复正常;常做面部收缩运动,如闭眼、收缩口角等。

二、中药辨证论治

1、风寒袭络证

推荐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袭络证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3、风痰阻络证

推荐方药:牵正散加减。

4、气虚血瘀证

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三、西医治疗

西医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主。

四、加强预防

1、平衡心态,放松心情。患者多为突然起病,因面容改变羞于见人,且担心治疗效果不好留下后遗症,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这不仅没有必要也会影响病情康复,因此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加强饮食护理。患者进食会有障碍,因此进食时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食多餐;多吃排骨、蛋黄、奶制品、虾皮、冬瓜、菠萝、葡萄等及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

3、生活护理。注意面部保暖避风寒,外出时戴口罩或围巾,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面部功能康复锻炼。

4、多休息,勿劳累,舒缓压力,锻炼身体,保证充足睡眠,提高自身抵抗力。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原花园医院)急诊电话:0370-6967120
邮箱:sqssy2813532@126.com  |  豫ICP备20017563号-1

监察科投诉电话:0370-6791625|  举报投诉链接

版权所有 2009-2022 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  |  技术支持:众联网络